釀酒醃肉的傳統風味還有大大可能──紅麴菌

2022-06-05

紅麴菌是屬海洋真菌的一支,1895 年時於地中海地區被分離出。不過,早在1884 年,就有荷蘭科學家在爪哇島發現當地居民使用長滿紅黴的米,並鑑定與分類了好幾種紅麴。1973 年,日本人遠藤章在青黴菌的培養基當中發現了紅麴。1980 年之後,他更進一步發現紅麴可以抑制膽固醇合成。

 

1985 年美國人布朗(Michael S. Brown)與戈爾茨坦(Joseph L. Goldstein)研究發現由紅麴菌產生的莫那可林(Monacolin)抑制膽固醇合成的作用機轉, 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紅麴從此聲名大噪。臺灣的紅麴由早期渡海移民的中國人傳入,之後日本學者在臺灣分離出本土紅麴,並命名為赤紅紅麴(Monascus anka),anka 是來自臺語「紅麴」的讀音。

 

經典紅糟肉 可食用的紅由來已久

紅色在中華文化中是吉祥的顏色,食物也要染成紅色才討喜。福建泉州一帶的傳統食材「紅糟」,其實就是紅麴米和釀酒剩下的酒餅發酵而成的再製品,把五花肉浸入紅糟製成「紅糟肉」,淡淡酒香與桃紅色澤實為人間美味。其實,在食物中添加紅麴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防腐,因為中國南方氣候溫暖,夏季潮濕,保存食物不易。

 

據說,紅麴的起源可追溯至近2000年前的東亞,不過, 最早有實際文獻是在中國北宋或五代時期,當時曾有陶穀在《清異錄》(西元 965 年)上記載:「孟蜀尚食(農傳媒編按:五代十國的後蜀),掌《食典》一百卷,有賜緋羊。其法以紅曲煮肉,緊卷石鎮,深入酒骨淹透,切如紙薄乃進,注云『酒骨糟』也。」這裡的「紅曲煮肉」指的就是用紅麴烹調肉類。

 

《本草綱目》〈穀之四〉對紅麴也有所介紹:「經絡,是為營血,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造紅曲者,以白米飯受濕熱郁蒸變而為紅,即成真色,久亦不渝,此乃人窺造化之巧者也。故紅曲有治脾胃營血之功,得同氣相求之理。」而《中國藥學大辭典》(1977 年)對紅麴的主治功能則描述為:「酒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下痢,下水穀。」

 

釀酒、染色、抑菌 紅麴用途多多

紅麴被使用在食品上的範圍很廣,有腐乳、米醋、叉燒還有北京烤鴨。除了這些食品之外,紅麴在傳統上常被用於食物染色。另外,紅麴也被用於釀酒,因為它會產生很多纖維酵素,有助於將纖維轉成葡萄糖;紹興酒、日本紅米酒(紅い酒)還有韓國紅酒,都是用紅麴釀的酒。

 

紅麴菌也可以產生好幾種天然的食用色素――紅色素(紅麴菌紫色素與紅斑胺)、橙色素(紅麴菌紅色素與紅斑素)及黃色素(紅麴黃素與紅麴菌黃色素)。紅麴與槴子花搭配可以產生更多樣的色素,不過,歐盟禁止使用槴子花成分的食用色素。在所有已知的天然色素中,紅麴色素相對比較穩定(熱、酸、高鹽、高糖以及鹽基物),酸鹼值的耐受度範圍大(pH3~12),因此可應用於蛋白性食品的著色。

 

近來,在動物實驗上研究也發現紅麴有降血壓的功效。紅麴在日本已獲准可以保健食品的形式販售。此外,紅麴產生的紅麴黴素A也被證實有抑菌的功效,可用作天然防腐劑用。紅麴菌可產生超氧歧化酵素(SOD),具有抗氧化的能力。紅麴所產生的抗氧化能力,廣義來說是有防癌與抗癌的潛力的,不過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了解實際狀況。

 

不可食用的紅 紅麴毒素尚需注意

紅麴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橘黴素(Citrinin),也就是所謂的「紅麴毒素」。橘黴素可以抑制造成食物腐敗的細菌生長,進而達到食物保存的功能,不過很不幸的是,這個抑菌劑對我們的身體也不好,食用過量會造成肝臟與腎臟負擔,長期過量會造成這些臟器的傷害。

 

依據衛生署 2006 年「健康食品的保健功效評估方法和規格標準之建立成果報告」建議,健康產品應符合所含之橘黴素含量濃度低於百萬分之二(2 ppm)的規定。雖然不是所有紅麴都會產生毒素,但是只要在發酵環境不佳的狀況下,毒素就會很容易產生。

 

但是光是由外觀實難判斷眼前的紅麴產品是否有含毒素,所以選擇大廠牌製造的商品可能是唯一比較能自保的方法。不然就是聽從醫生的建議,凡是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都要盡量避免食用。科學家也正在積極的努力研究,如何完善標準製程,才不會產生毒素。期待這個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紅色味道」,能夠更安全,繼續代代相傳下去。

 

衍生物莫那可林K 可除草殺蟲

莫那可林K亦稱為洛伐他汀(衛生署建議每日攝取量至少4.8mg,但不得超過15mg)是膽固醇合成的抑制劑,而且已經在實驗動物身上被證實;也有減緩植物生長的功用,因此被利用作除草劑;又可干擾昆蟲賀爾蒙的形成與成長, 有殺蟲劑的效果。

(資料來源:《菇的呼風喚雨史》)

  • 保健食品
  • 紅麴
  • 紅麴菌
  • 紅糟
  • 紅露酒
  • 紅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