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量稀少 海委會預告7種「硨磲貝」列保育類野生動物

2022-05-23

海洋委員會今(23)日預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第5點內容,將菱硨磲貝、圓硨磲貝、扇硨磲貝、巨硨磲貝、長硨磲貝、諾亞硨磲貝、鱗硨磲貝等7種硨磲貝,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並參考「中央研究院臺灣物種名錄」將柴山多杯孔珊瑚修正為柴山多杯珊瑚、福爾摩沙偽絲珊瑚修改為福爾摩沙擬絲珊瑚,預告期間為60天。

扇硨磲貝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吳龍靜指出,硨磲貝族群數量稀少,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列為附錄二物種,活體跟產製品的進出口都需要取得許可證,基本上禁止一般的國際貿易行為,但在我國目前還不是保育類;目前僅澎湖縣政府與臺東縣政府禁止硨磲貝採捕,少數縣市或保護區有硨磲貝的管理規範。

 

海保署110年委外研究「臺灣硨磲貝及其他重要螺貝類調查及保育評估計畫」,現地調查12樣點,觀察到4種硨磲貝,分別為圓硨磲貝、長硨磲貝、諾亞硨磲貝、鱗硨磲貝,硨磲貝平均密度為每1百平方公尺0.25 至6.75隻,普遍呈現成體比例低,密度也低的情形;依《IUCN 紅皮書類別及標準》及《海洋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評估臺灣硨磲貝保育等級,菱硨磲貝、扇硨磲貝、巨硨磲貝為IUCN極危(CR)等級或需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狀態。

菱硨磲貝

 

調查報告指出,目前硨磲貝還有採捕壓力,加上棲地破壞、人為活動干擾如觀光、潛水、營養鹽輸入、有機物汙染、微量金屬汙染、沉積物覆蓋、氣候暖化引發硨磲貝白化,海洋酸化影響硨磲貝造殼及成長,這些因素持續威脅硨磲貝的生存,若無硨磲貝相關管理或保育措施,硨磲貝族群數量恐怕有更快速下降的危機。

 

調查研究認為菱硨磲貝、扇硨磲貝、巨硨磲貝等3種硨磲貝最珍稀,吳龍靜表示,硨磲貝外形長得很像,一般人不易區別,因此把臺灣海域能發現的硨磲貝共7種,全數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才能達到保育硨磲貝的效果。

巨硨磲貝

 

海保署指出,硨磲貝是世界上最大的雙殼綱動物,一共有2屬9種,兩片厚重的外殼與長滿共生藻的外套膜是他最明顯的特徵,共生藻美麗的顏色跟波浪形狀的貝殼讓硨磲貝有著 「海中玫瑰」的美稱,過去曾被大量捕捉來食用及製作手工藝品,硨磲貝的成長速度緩慢,每年成長不到5公分。

 

吳龍靜說,比較大的硨磲貝例如巨硨磲貝,會被挖來吃,也有人把硨磲貝養在水族缸裡,未來正式公告硨磲貝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後,依野保法規定將不得捕撈、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等行為;已持有的硨磲貝就須登記納管,但硨磲貝也是原住民傳統文化祭儀會使用到的物品,因此原住民對於硨磲貝的應用,將依原住民族基本法處理。

長硨磲貝

 

圓硨磲貝

 

諾亞硨磲貝

 

鱗硨磲貝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瀕危物種
  • 硨磲貝
  •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 菱硨磲貝
  • 圓硨磲貝
  • 扇硨磲貝
  • 巨硨磲貝
  • 長硨磲貝
  • 諾亞硨磲貝
  • 鱗硨磲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