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體系排放溫室氣體 占全球總排放量三成

2021-06-07

根據「自然食物」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糧食體系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本報告研究範圍,包括土地利用、農業、冷藏、包裝到糧食浪費,估計2015年糧食體系的溫室濟體排放量為180億噸CO2當量,相當於全球總排放量的34%。相較於1990年,糧食體系排放量雖然增加,但占全球總排量的比率卻是相對下降(1990年占比為44%)。

本報告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深統計學家暨氣候變遷專家,以及歐盟執委會研究機構人員共同合作進行,利用FAO新建立的EDGAR-FOOD資料庫,追蹤1990年以來糧食體系的溫室氣體排放變化,並可作為推動減緩溫排行動及促進轉型為永續糧食體系的重要依據;本報告並詳細評估氣候效應對於糧食生產、分配、消費的影響。建立EDGAR-FOOD資料庫為了解全球糧食體系發展的里程碑,資料庫可評估消費行為之改變或技術發展對於糧食體系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可作為研究特定部門及決策者訂定減緩策略的依據,並避免僅將溫室氣體排放活動轉嫁至其他部門。

報告重要成果

一、糧食體系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中,約三分之二來自土地利用型活動,包括農業、土地使用及土地使用改變;尤其開發中國家由土地利用型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比更高,但隨者減少森林砍伐,以及下游食物加工與冷藏活動增加,土地利用型溫排所占比率已明顯下降。

二、在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中,工業化國家的糧食體系溫室氣體排放比率穩定維持在24%,而在開發中國家則是明顯下降(由1990年的68%,至2015年下降至39%),主要原因為非糧食體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三、糧食體系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依序為中國大陸、印尼、美國、巴西、歐盟及印度。

四、農場生產階段(包括施用肥料)占總體糧食體系溫室氣體排放的39%,為糧食體系溫排的最高來源;其次為土地使用及相關活動,占38%、分配占29%(有上升趨勢)。

五、糧食體系排放的溫室氣體中,甲烷CH占35%,在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均相近,主要係由家畜及稻米生產所排放。

六、全球糧食體系愈來愈往能源密集的趨勢發展,主要與零售、包裝、運輸及加工有關,尤其在開發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快速。至於已開發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為低溫技術中所使用的含氟化合物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相當大。低溫技術所消耗的能源占零售及超級市場所需能源的一半左右,在歐盟,自1990年以來,低溫技術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已增加4倍,冷鏈活動占整體糧食體系溫室氣體排放的5%,預期將持續增加。

七、包裝占總體糧食體系溫室氣體排放的5.4%。

八、從1990年至2015年,全球每人每年度糧食需求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三分之一,此數據可用於衡量國家在減少糧食體系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成果。

  • 糧食
  • 排放
  • 氣體
  • 全球
  • 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