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人「吃」出農業永續 《食農教育法》落實國產農產品消費、形塑臺食文化

2022-04-14

食農教育專法《食農教育法》最快將於明(15)日經立法院三讀,是我國食農教育推動嶄新里程碑。臺灣的食農教育法,推動國民認同在地農業、地產地消、飲食文化及均衡飲食觀念,更強調培養國民食農素養,消費者可以消費行為促進農業發展,並透過以社區營造精神於多元場域推動食農教育,進而形塑出臺食文化。

 

在全球貿易自由化、氣候變遷的時代,需要全民支持在地經濟及農業發展,提升對糧食生產及農業重大議題的了解,進而提高糧食自給率、穩定糧食供應並減少浪費。因此透過食農教育培養國民對農業生產、農產加工、食物選擇及飲食調理,藉此認識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等相關知識。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林如萍表示,近年提及食農教育,許多人會聯想到食安問題,但其實「食」不只是食安議題,「食為先、農為本」,健康飲食來自永續發展的農業,食與農要一併思考;而且食農教育不只要知道食物營養,愈來愈多人不知道吃下去的食物是什麼,食品從生產、儲藏、加工、銷售到餐桌,需要了解食物從哪裡來,也包括加工應用、國際貿易、飲食文化等問題。

 

吃瓜不識瓜 多元場域推動食農教育 培養公民食農素養

林口長庚醫院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她見過有小孩子不敢吃整顆的哈密瓜,因為從小吃到的都是已切片削皮的哈密瓜,反而不知道哈密瓜長怎樣。她說,「沒有農安就沒有食安」,臺灣民眾很多不了解農業生產過程,國內核准使用的農藥許多都是水溶性,只要清水適當清洗就可以洗乾淨,許多研究證實加鹽、醋或小蘇打清洗反而還不好;而且蔬果農藥殘留檢測是在未清洗下研磨上機,適度清洗就沒問題,認識農業,才不會對蔬果有藥殘過度恐慌。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14年曾與多個公民團體組成「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推動食農教育立法。主婦聯盟董事長鄭秀娟表示,食農教育不應只是個人或個別團體需要,有必要推動入社會系統,而且我國農業人口流失,只有讓更多人認識農業,才有助於吸引更多人參與農業生產及推廣。

 

鄭秀娟指出,和其他農業法案不同,臺版食農教育法借鏡日本《食育基本法》,納入社區營造精神,除了中央主管機關,也要求地方政府負起推動責任,納進地方上飲食生活圈的學校、餐廳、加工廠、公民團體,都成為推動食農教育的一員。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指出,食農教育一般人認為是透過結合學校教育推動,但國內專法強調多元執行場域,不只是學校,社區、農場、餐廳、機關團體都是重要場所;要讓農業成為全民農業,食農教育法就讓全民農業得以落實的角色。他說,與其他國家食農教育專法不同的是,我們把食農教育視為公民素養,希望培養國民「食農素養」,認為消費者可透過消費行為對國家農業發展產生積極助力,當國人認識國產農產品的價值,政策推動或農業轉型都可以全民力量支持實踐。

 

支持國產農產品理念更易落實 形塑臺食文化契機

陳玠廷表示,各國食農教育法都鼓勵支持國產農產品,其中的意涵就是希望提高糧食自給,但這樣的理念如何落實?臺版食農教育法要求政府政策落實食品產地標示供消費者辨識,提供消費者農產品取得管道,如此才有助消費者容易消費國產農產品。

 

日本推動《食育基本法》奠定了舉世著名的「和食文化」,林如萍指出,日本和食文化的形塑,在基本法通過後,學校午餐供餐方式採「一汁二菜」,「汁」就是和食中很重要的味噌,透過午餐形式鞏固和食的概念,並透過每個月的鄉土料理,每年的特定節慶料理,讓人吃到自然學起來,以此養成飲食習慣,「小時候的味道就是一輩子的味道」。

 

並且精進烹調方式,例如小松菜質硬帶苦味,日本用汆燙加芝麻醬,讓小朋友容易接受;傳統飲食對不同年齡層可能營養不均衡,引進加工業者開發「乳和食」,讓和食吃得健康,「可以從0歲吃到100歲」。食農教育不只是學校老師教,日本也讓農夫老師進場,利用午餐時間5分鐘,告訴學生食物從哪裡來。

 

臺版食農教育法要求政府協助社區依據在地文化特色辦理食農教育課程及體驗活動。林如萍強調,我們有機會藉此形塑出臺食文化,但飲食文化需要研發,「不是每年包粽子」,傳統米食如米苔目、碗粿等,除了開發產品讓消費者容易取得,也要改良營養及口感。

 

食農教育法源到位 執行更需橫向協調、垂直整合

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陳怡任表示,專法通過賦予政府推動食農教育經費及法源依據,整合各部會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有助強化全民認知,讓食農教育在生活中實踐,支持國產農產品,幫助農業永續發展。

 

專法通過後,農委會將訂定「食農教育法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以培訓食農教育專業人員;「食農教育推動會設置要點」,規範推動會成員組成,以研擬食農教育推動方向、具體措施及教材研發;「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補助作業要點」,補助各學校、團體、法人或農企業執行推廣計畫,例如讓學生有機會到農業現場學習;「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勵辦法」,獎勵推動食農教育有傑出貢獻的機關、團體或自然人。

 

政府各部會容易有本位主義,但臺版食農教育針對不同主題明定中央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角色,強調跨部會協調,並拉進地方政府的角色,垂直分工,但林如萍提醒,主管機關須組成食農教育推動會,未來還需透過中長程推動計畫進一步做好垂直整合,納入農產業的力量,食農教育才能有效推動。

(資料來源:農傳媒)

 

 

台灣鮮農 生鮮 農特產 農產品

  • 食農教育
  • 食農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