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境外茶混茶,國內茶葉競賽首納原產地鑑別抽驗項目
2021-12-07
茶葉經濟價值高,過去時有境外茶葉冒充臺灣茶銷售,甚至發生臺灣品種茶葉流出國外種植,再回臺參賽得獎的情事,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開發茶葉原產地鑑別技術,以衛福部食藥署11月公告「多重元素檢驗方法」為主,配合DNA分子鑑定及感官品評方法,綜合辨識,今年首度應用在國內茶葉評比競賽,與農藥殘留檢驗同做為茶樣審驗一環,防堵境外茶混茶,確保正港臺灣茶品質。
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適用於青心烏龍、臺茶12號及四季春為主的小葉種茶葉,茶業改良場副廠長邱垂豐表示,無論是半球形、球形烏龍茶,包括清香型、熟香型都可以鑑定出來,今年首度應用於鹿谷鄉農會、梅山鄉農會、阿里山鄉農會等國內茶葉評比競賽,參賽茶樣抽查100分之1進行檢驗。
多重元素檢驗方法是透過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檢驗茶葉中的鋰、釩、鉻、鎳、銅、鋅、銣、鍶、鎘、銫、鋇、鑭、鈰、鉛等元素,透過分析不同國家產地茶葉中多種微量元素含量特徵,搭配茶改場收錄臺灣、越南、印尼、泰國及中國等地茶葉所建立的資料庫,據以建立判別國產或是境外茶葉。但是ICP-MS檢驗茶樣需時7天才有結果,以茶改場現有設備,每批次可檢驗36個茶樣。
邱垂豐指出,即使品種相同,茶樹會因為生長環境不同、吸收養分不同,如同雙胞胎,一個在臺灣、一個在國外長大,也會因飲食習慣出現差異性,因此可以此作為判別依據;正因為國內品種茶葉可能流出國外種植再回銷臺灣,因此利用DNA分子鑑定就沒有鑑別效果,只能作為輔助手段,目前茶改場DNA分子鑑定技術可鑑別出120多種臺灣茶葉。
邱垂豐說,原產地鑑別技術的開發,起因於我國2000年推動新南向政策,當時即考慮臺灣茶葉品種可能隨著人員移動帶往東南亞國家而研發;今年10月起農委會更會同食藥署及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主動出擊到市面上抽驗,查緝混茶的不肖業者,茶葉多重元素檢驗方法經食藥署公告為建議檢驗方法,也應用於國內茶葉評比抽驗。
(資料來源:農傳媒)
- 台灣
- 茶葉
- 原產地
- 多重元素檢驗方法
- 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