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科研突破困局,新品種抗逆境等44項成果,助攻農業永續
2021-12-08
44項亮點成果中,除了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發臺灣第一個高油酸品種花生「臺南20號」,氧化速率慢、適合長時間儲存,還有茶業改良場經28年選育出國內第一個命名的紫芽茶樹「臺茶25號」,製成綠茶除了湯色淡紫,花青素含量高,是青綠色茶芽的50倍,清香迷人的茶湯與色澤讓人愛不釋手。
農委會今天舉辦「區域精準調適,穩健高質農糧」成果發表會,以科技研究展現臺灣農業突破困境的實力。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今年初有乾旱,8月又有豪雨釀災,農業受到氣候變遷衝擊顯著,農業科研需要不斷創新,以協助農業穩定生產;今年3月中國暫停輸入臺灣鳳梨,面對新的產銷挑戰,農試所育成「台農23號」芒果鳳梨,可以適應多雨氣候,耐貯運,有望成為拓展外銷的新契機。
農委會今年農糧農環領域科技計畫項目,分別針對優質保健作物育成、高效省工農機研發、安全友善環境經營、農糧加工多元價值,以及放眼國際外銷市場五大核心價值進行研發。今年前三季共育成多種作物新品種41項,農業相關技術移轉65件,促成國際廠商在臺採購金額約20億元。
去年成果發表重點在選育耐逆境、耐病蟲及特殊功能性等品種,育成新品種37項,技術移轉26件,品種權授權81件,促進國際廠商在臺採購27億餘元。
農委會表示,今年亮點成果,優質保健作物育成方面,包括耐熱豐產的青蔥「蘭陽5號」,在夏季高溫下苗株不弱化的草莓「苗栗1號─戀香」,抗病耐高溫的小果番茄「花蓮24號─友愛」,可適應全球暖化趨勢下的農業生產;高效省工農機研發則有鳳梨收穫輔助機及質譜快檢技術等,可節省鳳梨採收及蔬果農藥殘留檢驗人力。
安全友善環境經營技術,包括仙草有機育苗介質及肥培管理技術、適合友善栽培的抗白葉枯病秈稻品種等,有助有機友善耕作發展;農糧加工多元價值研發有新品種彩芋葉,以及延長保鮮期蔬菜採後處理技術等,可發揮農糧作物觀賞、加工利用等多元價值。
放眼國際外銷市場研發,則有落花生「臺南20號」;棗「台農13號」果肉細緻多汁,結果穩定高產又耐貯運,都是在全球化競爭下,具有國際外銷潛力的農糧作物新品種。
陳駿季說,農委會科研計畫一年經費約43億元,在農委會積極爭取下,大約每年成長7%、8%;農委會也透過與科技部等其他部會合作,用其他部會經費研究,讓農業部門在有限預算前提下,仍能滿足農業科研需求。
(資料來源:農傳媒)
- 氣候變遷
- 農糧農環領域
- 科技計畫